记者丨周琦 编辑丨江昱玢
“这辈子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牧场主徐汉如此形容。
他在河北的中型牧场,奶牛存栏数5000头左右,前不久还被中国奶协评为“S级牧场”。
(资料图)
徐汉现在每天亏损3万元,一个月亏超50万元,“之前也有周期性亏损,像如今这样亏得看不到头的,是头回。”徐汉告诉《21CBR》记者。
“对畜牧业来说,已不是赚多和赚少的问题,而是生和死的问题。”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公开评论说。
每日巨亏
“所有牧场都在亏钱。”
徐汉表示,他的奶牛厂算亏得少的,有些缺少环保设备、不规范的小牧场,早已倒下。
原奶供给阶段性过剩。
2020-2022年,中国牛奶产量增长730万吨,进口当量增长200万吨,共计930万吨;液态奶消费增量590万吨左右,供给过剩约340万吨。
据悉,今年2月最难时刻,国内乳企平均每天过剩喷粉储藏的生鲜乳高达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
产品卖不出去,乳企普遍限奶20%,即只收8成牛奶,而养牛成本仍在攀升,牧场主们腹背受敌。
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外盘豆类期货持续走高,国内连豆粕行情跟涨。豆粕现货价格持续攀升,7月上涨超11%,一度突破4500元大关。
徐汉算了笔账:自己牧场奶牛2000头,日产奶70吨,成本均下来在3.9元/公斤,而卖出价只有3.2元。
“之前都是各大乳企提高价格抢奶,最激烈时,一公斤牛奶能卖到6元,一个月能净赚200万元。”徐汉有些怀念从前时光。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5月,生鲜乳月度均价为3.88元/千克,环比下跌1.53%,已连续7个月下跌,同比下跌6.7%。
“庆幸的是,毁约情况较少。”徐汉说,只是在续约时,乳企更理智了。
按惯例,续签日期少则1年,长则7年,牧场主张立告诉记者,自己的牧场5月到期,乳企只续签到年底。
“都在观望,不知道年底还会不会续约。”张立表示。
降本活命
小型乳企能想到的出路是,卖牛关门。
“把奶牛送到屠宰场,当作肉牛卖。”
徐汉减掉了饲料中用于“下奶”的营养剂,并在人员配置上做了精简。“宁愿舍弃产奶量,反正也卖不出去。”
情况稍好的牧场,沿用之前的牛场、设备、草料,转成肉牛厂。
实属无奈之举,“奶牛低价甩卖都卖不出去。”
徐汉说,每头奶牛进价3.5万元,转卖价从2万一路跌至1.5万元,前段时间甚至降到了几千元。
他现在的原则是,硬着头皮、继续卖牛,“这两周肉牛价格还不错,涨到15元/公斤,能少亏一点是一点,维持运转只会亏得更多。”
徐汉每日运营成本核算后亏损3万元,靠卖牛、精简成本,他将亏损控制在50万一个月。
更惨的是贷款建厂的牧场主。
过去乳企都在抢奶,甚至会主动给牧场主介绍银行贷款。
“我贷了500来万,就算把所有奶牛都卖了还有200万的空缺。”一位牧场主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大环境下,也有好运者。
大乳企收走8成的牛奶,剩下的被奶贩子以1.4元/公斤的超低价收走,卖给小型乳企们。
这些乳企没有自建牧场和固定奶源,此前都靠高价抢奶。
不过,他们需求量普遍不高,买不完过剩的原奶。
让牧场主们犯难的是,大乳企对牧场原奶流向“强管控”。
“就算收不了全部,也不允许转卖,一旦发现,立即终止合同。”
徐汉向记者透露,大乳企话语权很重,“他们强制牧场主使用合作公司的产品,如清洗剂、消毒剂、饲料、兽药等,否则会加大限收力度,或拒收。”
因此,更多牛奶只能被倒掉。
都不好过
周期面前,巨头也无力。
“乳业上下游不连贯,下游乳企趋向高端化,消费者不愿卖单,导致原奶需求更少了。”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已开工的牧场,绝大部分乳企都暂停了自建牧场计划。
《21CBR》记者对已披露半年报的四家上市牧场公司进行统计——一半亏损,一半盈利水平下滑。
伊利系的优然牧业,亏损近10亿元;蒙牛系的现代牧业盈利同比下降6成,圣牧下滑近9成;澳亚亏损0.4亿美元至0.5亿美元,去年同期盈利0.3亿美元;
抛去原奶价格持续下降及大宗农品价格高位运行因素,“奶牛公允价值”也是原因之一。
乳业专家宋亮则告诉《21CBR》,奶牛公允价值变动,并非实际经营性亏损。
“奶牛是生物资产,通过体型、产奶量、年龄等因素对其进行估值。如以国内会计准则计量,牧业巨头应该都能保持盈利。”
换句话说,牧业巨头们只是没那么赚钱了。
“奶业消费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属于正相关,国内奶业并未碰到天花板。”高鸿宾认为,渡过难关,靠科技进步,提升单产、降本增效。
如云养牛科技,推出“智能项圈”。
基于原生数据,牛只的发情揭发、健康预警信息,直接展现在云养牛智慧牧场平台,有效提高找牛、数据录入效率,降低夹牛时间。
截至7月,其智慧牧场管理平台已覆盖80万头奶牛。
“目前,原奶行业面临的阶段性过剩问题,暂时看不到结束迹象,预计今年内奶价将维持低位运行。”宋亮表示。
牧场们何时脱困境,要看乳品消费市场何时回暖。
(应受访者要求,张立、徐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