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万羽蛋鸡,刚刚打了28日龄的第一支禽流感疫苗,一共打了56瓶。”翻翻手机,浙江文华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鲍俊杰就能清晰掌握养殖场的鸡群免疫动态。“疫苗运到养殖场,通过‘先打后补’模块扫码入库、实现数字化管理,还可以定期上报、领取财政补贴。”他说。
“先打后补”,是养殖场户自愿申请、自主采购强制免疫疫苗、自行开展免疫,免疫合格后申请财政补贴的一种新型防疫模式。结合主题教育,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采取专项工作组蹲点调研推进、进度情况周调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适时通报阶段性推进情况等举措,对全省所有86个畜牧养殖县(市、区)开展工作指导,找准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截至6月上旬,全省已基本实现规模养殖场全县域、全病种全覆盖。
“此前,一些规模养殖主体直接从市场上选择相应的疫苗供应商,难以享受到强制免疫招标疫苗的‘福利’。”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为让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全面铺开,前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重点选择临安、南湖、嵊州等3个不同养殖模式的县(市、区)进行蹲点调研,十几名干部下沉一线2个多月,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基层实际出发找问题、解难题。取得经验后,该中心组织力量与3地的技术人员再组成新的工作组持续下沉,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答疑、走访服务等形式,把集成的政策、工作机制复制推广到其他畜牧养殖县(市、区)。
通过实施“先打后补”,浙江一改强制免疫疫苗“政府采购、免费领取”的方式,把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交还给养殖场户,把疫苗选择权交给市场,“领苗”变“领钱”,实现了疫苗购买方式、资金补助方式和免疫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破解了疫苗供需不匹配难题,更把防疫被动战转变成为主动战。
与此同时,浙江自我加压,瞄准中小散养户防疫需求,进一步推动“先打后补”工作扩面提质。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农庄村26组村民濮水根家里散养着近40只鸡、鸭、鹅。不久前,村里的小组长跟着杭州寅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上门,给这些散养的禽类都打了禽流感疫苗,还学习强制免疫疫苗信息如何上传、使用剂量怎么登记等知识。
“在前期调研走访中,我们注意到各地的散养户集中免疫主要由村级防疫员承担,年龄结构老化、数字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普遍存在。”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疫病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引导行业协会、养殖场户组成联合体,加快第三方服务组织培育等方式,浙江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多渠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像寅顺生物这样的第三方服务主体,如今全省已培育208家,成为现有防疫力量的有效补充。依托浙江省数字畜牧产业大脑,浙江创新性地将“先打后补”改革与数字化改革相结合,打通业务流、数据流和资金流,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今年以来,全省养殖主体已扫码注射强制免疫疫苗6000多万毫升/头份,预计补助金额近2000万元。(记者 祝梅 通讯员 唐豪)